2)第七十四章 老戴_从1983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传媒大学还没影儿呢,还挂着京城广播学院的牌子。

  那什么叫传媒呢?就是指信息传播媒介,包括通信、数媒、广播、电视、电影、出版、广告、新闻、网络、文化产业等等。

  这定义太大了,他怕自己说出来,直接被老爷子踹出去,只好符合年代特征。这年头都叫影视艺术,他也就跟着叫。

  “嗯……”

  戴临风似在预料之中,点点头,没做任何承诺,许非也没再提。

  俩人捧着茶,轻淡淡的揭过这一篇,聊着聊着又说到电影版《红楼梦》上。电影版的拍摄,压力是直接怼到央视高层上面的。

  等于双方打擂,谁赢谁涨脸,谁输谁丢人。

  “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担心,谢铁骊导演非常优秀,但一部作品的好坏,不是看谁名气大,谁就肯定好。

  我们有自己的天然优势,就是电视这个平台。古典名著需要一集集,一点点去品味,您说观众是喜欢到电影院里看《红楼梦》,还是吃完了饭,一家老小围在电视机前看《红楼梦》呢?”

  “呵呵。”

  戴临风被说乐了,细想也是这么回事。

  “还有一点,我们的宣传也很重要。央视平台独一无二,报纸刊物的力量也要借用,哦对了,我又写了一篇东西,您给指点指点。”

  许非摸出一份文稿递过去,戴临风一瞧:《红楼梦》宣传方案建议书。

  “在电视剧播出期间,可以搞一些低成本,受众广,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栏目。”

  “举办《红楼梦》知识竞赛,先在报纸上出题目,初选参赛者,跟着电视竞赛,最终获胜的得到小奖励。”

  “每天播放之后,紧跟着一个小节目,邀请学者谈谈本集讲的内容,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亮点,甚至可以把演员找来共同交流,聊聊拍摄时的趣事等等。”

  “印些《红楼梦》的小画册,在中小学举办相关文化活动,号召写观后感,免费发放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戴临风刚看了三条,脑袋里就已发散出诸多想法,果真是成本低,受众广,配合电视剧一起搞,绝对是全民热度。

  这小子!

  年过耳顺的老人忽然激动起来,仿佛又回到当初干革命、创事业的时候。《红楼梦》就像一道道难关,自己带领一帮人去不断攻克。

  久违的兴奋感在细胞内跳动,越跳动,越觉得这个年轻人如此奇特,不慌不忙,成竹在胸。

  二人聊了好久,许非上午来,又留了顿午饭。

  末了,戴临风忽问:“对了,你对电视剧这么有研究,对电影有没有看法?”

  “电影?”

  许非怔了怔,藏了不知多少意味,“这个,我还真是无从说起了……”

  …………

  当天晚上,戴临风又看了一遍那份宣传方案,才摘掉老花镜,揉了揉眼睛。

  说起来俩人见面不多,交谈更少,思想碰撞全在这一篇篇的文稿里。他十分认可年轻人的才华,也正因如此,才愈发觉得头疼。

  这年头单位调动极为常见,而且充满魔幻色彩,像马卫都就是从工厂的机床铣工,调到了《青年文学》当编辑。

  只要找对人,就是打声招呼的事儿——好吧,后世也一样。

  那小子想留在京城从事影视相关的工作,范围并不大,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地方。

  首先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,是自己的地盘,也是私心意愿最强的,但慎重考虑之下,还是否决掉。

  央视是国家级喉舌,政治意味浓厚,水深难测,人员复杂,论资排辈极其严重。一个年轻人闯进来,干不了事,先要做的是打杂熬资历。

  他能看出来,许非有野心,想真正做一点事情,在央视恐怕很难。

  央字头不行,那就只能往下一级,京城广播电视局、京城电视台,他都考虑过。

  前者是正儿八经的党政机关,公务员,不是事业单位能比的。自己虽有几分薄面,却也没办法,何况也不合适。

  “至于电视台……”

  戴临风摇摇头,电视台偏向保守,主要项目还是新闻。最好是那种做影视为主,结构简单,风格相对开放一些的单位。

  老头的手指在桌上敲了敲,有了点想法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