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三章 深城_从1983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,也随之诞生了赫赫有名的边防证!

  所以现在是个钻漏子的时期,要管还没管,要防还没防……

  却说罗湖现在远没有日后的繁华,车站是个砖房和一排茅屋,不过附近就是工地,一座新站房正拔地而起,另配着人行天桥。

  对面便是香港的罗湖火车站,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。

  深城今年会推行暂住证制度,但他扫了几眼,没见着联防队,遂放心大胆的往里走。

  与别的地方相比,这里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。落后与创新并存,农业与大楼同在,一边是正在建造的搞建筑,一边是烂泥土地,农民赶着牛,悠哉悠哉的在后世最繁华的地段溜达。

  香密湖满是低矮的石棉瓦房,河边也是一溜的客家民居,另有无数人背着大包小包,带着忐忑和向往,来此搏一搏前程。

  野蛮,粗犷,躁动,处处激情。

  许非到了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,找了家旅店,稍微休息了一会,又在店主的指引下来到一条老街。

  老街异常繁华,虽没有高楼大厦,但两侧全是各种各样的低矮店铺。人流不息,买卖自由,颇有九十年代小县城的风光。

  他拐进一条胡同,里面又有十来家服装店。

  前边是铺面,后边是工作间,都是小作坊式,十几二十台缝纫机,每天能做几十上百件衣裳。

  在改革开放初期,香港为了降低成本,把大量的成衣加工、玩具加工搬到了深城。

  既有港商回来投资建厂,也有内地人的家庭作坊,这些原始步骤的积累,才为日后深城服装业的兴盛打下了基础。

  许非随便进了一家,铺面特别小,墙上、架子上都是服装。

  “你好,你想买什么衣服?”一个小姑娘过来招待,普通话不太利索。

  “哦,我先看看。”

  他转了一圈,发现款式都很简单,多为衬衣和短袖。

  “这件多少钱?”他摸着一件的确良白衬衫问。

  “十四。”

  好家伙,比北方便宜一半。

  “这件呢?”他又摸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,稍微带点装饰。

  “二十。”

  “这个呢?”他又摸了摸一件很粗糙的短袖衫。

  “这个最便宜,四块钱。”

  小姑娘有点不耐烦了,“您到底要哪件?”

  “我不买,我就随便看看。”

  他抹身出了门,小姑娘愣了愣,随后啐了一口,“样衰就唔好出来扮晒野啦!”

  许非一连逛了十来家,大抵摸清了价格。

  衬衣大多十几块,纯白的便宜,带颜色的贵,条纹的更贵。短袖衫最贱,因为布料异常劣质,手工也简单,基本剪出个窟窿,套脑袋上就能穿。

  既带颜色,又印图案的特别少,顶多就是白衣服上面,再印点什么东西——这就是设备和技术问题了。

  在六、七、八十年代,衣服的价格一直很贵。通常是单位发制服,或者自己做衣服,买衣服什么的,一年到头能有一件就不错了。

  那做衣服怎么做呢?

  前面说了,一米涤卡白布要六块钱加两寸布票,而做一件成人衬衫,要一米多的布。于是就八九块钱买布,两块钱找裁缝量各种尺寸,然后自己做,或者雇人做。

  缝制这个环节的人工费最便宜,几毛钱都是高的。

  所以你看看,自己做一件的成本就要十来块,更别提买了。尤其是寻常人家,一件衣裳轮流穿,最小的光屁股跑,都是常事。

  而许非看了一圈,短袖很便宜,成本价还得便宜,这买卖干的过。

  他匆匆回到旅店,租用了一下电话,从兜里摸出张纸条,是《红楼梦》服装设计史岩芹朋友的朋友介绍的厂子。

  老式的转轮电话,就听那咔嗒咔嗒的动静,拨个号能给你累死,一不小心拨错了,还得从头开始咔嗒咔嗒。

  “喂,是花田服装厂么?哦,我有个订单想跟你们谈谈。”

  (第八章也进去了……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